南方新聞網:港惠形成“1小時交通圈”!惠州加速融入大灣區

2019-03-18

? ? ? 交評單位華咨交通評估公司獲悉,南方新聞網消息:港惠形成“1小時交通圈”!惠州加速融入大灣區10月24日,連接香港、珠海和澳門的“超級工程”——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。這是繼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后,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個新投用的互聯互通的跨境基礎設施。這也意味著,大灣區建設正展現出“加速度”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成員之一,惠州也在加快融入大灣區。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營運,從惠州可坐高鐵直達香港西九龍站,每天有6趟高鐵,全程耗時最快為68分鐘,港惠已經形成“1小時交通圈”。不久的將來,蓮塘口岸開通后,惠州人坐車去香港也將更方便,從惠城中心區出發50分鐘可抵達蓮塘口岸,惠陽、大亞灣過去則只要30分鐘。7月30日,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,粵港澳大灣區成為重要高頻詞。惠州市委書記李貽偉7次提到“大灣區”。他表示,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惠州搶抓機遇、勇立潮頭打開歷史性窗口,廣東構建“一核一帶一區”區域發展新格局為惠州打造成為功能區的引領者、提升城市能級帶來黃金機遇。如今,惠州正加快與香港、深圳等大灣區城市開展產業、創新等多領域的合作,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“同頻共振”。

交評

? ? ? 陸海空交通聯動:未來高鐵直通廣深港莞等周邊多城,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已經滿月,大灣區互聯互通的紅利正在釋放,惠州人也享受到這種交通連接帶來的便捷。目前,惠州兩個高鐵站——惠州南站和惠東站同步開通了直達香港西九龍站的高鐵,其中惠州南站每天有5趟,最快耗時1小時8分鐘,二等座票只要95元;惠東站每天1趟,只需1小時34分,二等座票106元。這是惠州與大灣區城市交通互聯的縮影。惠州位于大灣區東部,毗鄰廣州、深圳、香港、東莞等城市,中心區直線距離均在100公里左右。這樣的區位優勢使惠州成為區域樞紐。目前,惠州有廈深鐵路和莞惠城際軌道過境,與深圳、香港實現高鐵互通,與東莞實現城際相連。不僅如此,途經惠州的廣汕高鐵、贛深高鐵也正在建設中,預計到2021年前后,從惠州坐高鐵半小時左右可直達廣州、東莞、河源、汕尾等周邊城市。根據惠州市交通部門的計劃,接下來惠州將配合加快推進這些項目建設,使其直接接入京九、京廣、貴廣等國家干線高鐵通道。惠州空港的發展也非常迅速。10月28日起,惠州機場將陸續新開蘭州、衡陽、北京首都機場、南充共4條航線,并加密其他4條比較熱門的航線。屆時,惠州機場的航線將達到26條,可通航國內22座城市,覆蓋大部分國內省會城市。

? ? ? 更重要的是,《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明確提出將惠州機場建設成為干線機場,服務惠州、汕尾、河源,以及深圳和東莞東部地區,發揮深圳第二機場的功能。今年6月,惠州機場啟動了擴容擴建工程。項目建成后,現有的國內航站樓將改造為國際航站樓,C類停機位達到8個。根據惠州機場的評估,今年的旅客吞吐量有望達到180萬人次。海港的聯動同樣在加強。惠州港總吞吐能力已超過1億噸,是珠三角港口群唯一擁有30萬噸級深水泊位的港口。惠州市交通局有關負責人透露,惠州將引進外部資金和先進管理模式,吸收周邊港口外溢貨流,以能源、石化等產業帶建設為目標,與深圳、廣州港錯位發展。在高速公路方面,惠州有13條高速公路已通車,通車總里程633公里,居全省第二。未來,惠州將形成“九橫八縱兩加密”的高快速路網絡格局,加快實現與周邊地市一小時快速通達。按照新規劃,預計到2035年,惠州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將達1600公里。產業合作共建:香港是惠州最大出口地和最大外資來源地,23年前,大亞灣畔,港資企業光弘科技在惠州大亞灣成立。這個當年默默無聞的電子小廠,如今已經成為A股上市公司,第一大客戶是華為,努力打造全球領先的EMS(電子制造服務)企業。光弘科技董事長、總經理唐建興此前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惠州緊鄰深圳,具有區位優勢,還有較好的營商環境,政府的支持加速企業做大做強。光弘科技在惠州的成長壯大,是惠港產業合作的一個縮影。同處粵港澳大灣區,改革開放40年來,惠州與香港在產業經濟上深度融合,特別是惠州的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港資的帶動。

? ? ? 位于惠陽區的全球最大手機屏幕玻璃制造商伯恩光學,位于惠城區的品牌服裝企業真維斯……惠州擁有一大批業內知名的港資企業,它們成為驅動惠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。近年來,借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東風,惠港產業共建不斷提速,港資企業和項目更是“扎堆”落戶惠州。今年1-8月,惠州新批港資項目1580宗,增長1115.4%,占全市新批外資項目的95.9%。2017年僅一年,惠州就凈增加311家港資企業,平均接近每天新增1家。港資企業一直是惠州外資企業的主力軍,而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外資來源地。截至今年8月,惠州累計批準設立港資企業9873家,占全市外資企業總數的79.8%,從業人員近40萬人;實際利用港資181.8億美元,占全市外商投資的61.3%。不僅如此,香港還是惠州最大的出口市場。多年來,惠州出口額中約三成是出口香港。2017年,惠州外貿出口2233.13億元,其中對香港的出口額為663億元,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9.7%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為“農業大市”的惠州是香港重要的“菜籃子”和“水池子”。惠州連續多年成為內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和冰鮮禽肉基地,而香港飲用水有七八成來自流經惠州的東江。了解到,惠州還將強化與香港的科技產業合作,探索與香港共建科技產業創新示范園,并推動與港澳在就業創業、教育醫療、文化旅游、社會治理、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全方位對接合作。參與灣區建設:稔平半島欲打造大灣區重要戰略支撐點:在濱海風光秀美的“大灣區之角”——惠東縣稔平半島,中科院“兩大科學裝置”,即強流重離子加速器(HIAF)及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(CIADS),正緊鑼密鼓地推進著。這個兩個主體工程總投資規模超過33億元的“大國重器”,建成后可聚集上千名科學家,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重大科學裝置,可望帶動惠州搶占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加速器、高端裝備制造、醫療健康等產業藍海。與之相配套的是,今年4月,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驗工廠落戶惠州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經理陳和生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,廣東的大科學裝置將步入黃金發展期。包括惠州在內,廣東未來將成為國家大科學的新中心。惠州支持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很有遠見,隨著兩個大科學裝置落戶,惠州把握了重大發展機遇,將助推創新研發,還可以與珠三角其他城市聯動發展。

? ? ? 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,要用好稔平半島空間大、資源豐富的優勢,打造大灣區重要戰略支撐點。如今,惠州正推進惠東清潔能源、LNG接收站、海上風電等重大項目落戶建設,依托中科院“兩大科學裝置”,規劃建設省級能源實驗室和能源產業園,規劃布局與之配套及成果轉化的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區,將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。除了新能源產業,生物醫藥、生命健康、養生保健、健康旅游等大健康產業,也將成為未來惠州與大灣區城市合作的重要領域。今年1月,在惠州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期間,香港特區政府前財政司司長、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,惠州在發展健康產業方面的前景比較大,可以探討在羅浮山打造國際醫療康養園區。繼2016年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之后,第五屆中醫科學大會將于今年11月再度在羅浮山舉行。如今,惠州正謀劃把大健康產業作為新的增長引擎來引導扶持,與港澳等地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空間廣闊。實際上,羅浮山已經被列入相關試點。今年7月,廣東省政府發布《關于印發實施粵澳合作框架協議2018年重點工作的通知》。其中明確提出,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、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、羅浮山中醫藥旅游產業基地為試點,共同打造國際健康旅游先行示范區。依托中韓(惠州)產業園,縱深推進改革開放提升城市能級;高鐵一響,黃金萬兩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,惠州與大灣區城市的交通連接正在加速推進,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的加速涌動,給惠州帶來更多發展機會。然而,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。要真正把握住大好機遇促進自身加速發展,惠州還得在平臺搭建、創新要素集聚、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下苦功夫,發揚“嶺東雄郡”的雄武氣魄,以開放的姿態、敢闖敢干的精神,搶抓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黃金期,開啟“二次創業”征程,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,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。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對接,惠州要在開放創新平臺搭建方面做深文章。目前,惠州擁有中韓(惠州)產業園這個“國字號”平臺,也是目前廣東省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外共建產業園,規格之高、意義之大,無需多言。今年7月,省政府也正式批復了《中韓(惠州)產業園實施方案》。惠州的當務之急是要把中韓(惠州)產業園的打造與與國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結合起來,大膽改革創新,探索更多新舉措,同時主動借鑒和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好經驗好做法,縱深推進改革開放,并積極對接與主動融入“廣州-深圳-香港-澳門”科技創新走廊,厚植城市開放基因,吸引和承載更多全球創新資源。隨著清潔能源、石化、中科院“兩大科學裝置”等一批重量級項目陸續落戶,惠州的產業經濟和城市發展未來將變得更加國際化。在這種趨勢下,惠州的營商環境更不能拖后腿,而是要走在前面。相比廣深等周邊城市,目前惠州的營商環境短板仍然明顯。正如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所指出“營商環境不優,與發達城市相比存在較大落差,辦事難、效率低問題依然突出,條條框框的束縛比較多,創新創業的活力不足”。為此,惠州應深入推進各項改革,以世界銀行關于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等為基礎,對標國內國際一流城市,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。實際上,打通政府效率等堵點、痛點,打造一流效率城市,也正是惠州爭創國內一流城市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。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只有腳踏實地,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,不斷解決影響企業項目落地發展和市民辦事的難點、熱點問題,打造營商環境高地,才能成為產業投資洼地,吸引更多高端優質項目落戶成長。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周歡 劉光明寶

相關內容
暫無數據